微信

qrcode

诚政班

APP

爱城阳

爱城阳

请输入检索词

收藏
关于印发城阳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城阳区政府 发布日期:2020-06-18
字号: 【小】 【中】【大】 【打印】
关于印发城阳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
通  知
 
各街道教委办,局属各单位,有关民办学校:
《城阳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已经区教育体育局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0年6月18日
 
 
 
 
 
 
 
 
 
 
 
城阳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效益导向,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造现代化、智慧化的育人环境,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完善机制、激发活力
完善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多元投入、激励保障机制,调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学校及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增强教育信息化发展合力。
2.深度融合、创新引领
探索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教育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评价创新。
3.应用驱动、共建共享
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创新多元数字资源形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核心业务,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4.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统筹整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资源整合、推进集约化建设。鼓励差异发展,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分步实施,整体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和应用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城阳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引领“互联网+教育”模式创新,全面凸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打造“六个一流”,即一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一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一流信息化师资队伍、一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一流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和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构筑胶州湾北岸教育信息化高地。
二、重点工程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提升工程
持续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本着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阳教育城域网运营负载能力至目前1倍以上,提升信息化科学管理能力。积极开展IPV6、5G室分系统建设,重点部署计算机、智慧黑板、常态化录播教室、电子班牌、学生电子校徽、3D打印教室、3D智能教学系统、VR虚拟现实教室、机器人教室和电子书包十大类信息化基础设施。
多措并举推进网络安全工作。打造专业、精干的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工作人员队伍,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技术防护和应急预案,重点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制度,全面提升网络安全工作水平。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着力开展“五个一网络安全工作模式”:全区每年统一组织开展一次网络安全知识培训,督促指导各单位每年修订一次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每学期统一进行一次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每季度通报一次全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情况,每名教师每周对办公电脑查杀一次病毒。
(二)教育信息化系统升级工程
构建城阳区教育管理应用大平台。强化顶层设计,建设区级智慧教育运行管理大平台,归集师生日常行为管理平台、教学分析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大数据归集平台、无感知听课平台、网络安全管控平台等,通过提供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等公共服务,实现教育教学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推进教育管理应用大平台深度应用。通过提供统一规范和接口标准,支持优质应用的开放接入,打通与其他区域资源平台壁垒,实现区域间数据互联互通,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多优质可靠资源;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提升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用数据彰显学校管理智慧。
(三)偏远地区信息支教工程
持续推进“接力帮”支教活动。针对山色峪小学、棉花小学等山村偏远学校,继续开展“接力帮--信息支教,创梦山村”活动。每学期安排教师不低于80人次到相应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升偏远山区学生信息化素养。
探索信息化手段下各学科支教活动。联合教研室探索开展“互联网+支教”活动,通过录播教室、网络直播等手段开展异地支教活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学科融合与数字资源建设工程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推动工作。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VR教室、3D智能教室、电子书包等新型信息化设备深度应用指导,要求区内拥有新型信息化设备的学校每周上传一节示范课到区视频平台专栏中。提高全体教师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为抓手,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相关工作。
多渠道汇聚教育大资源。完善基础资源政府提供、免费使用,个性化资源社会提供、市场选择的资源汇聚、共建共享模式。到2022年底,建立教师参与的信息化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版权保护机制,推动名师资源、特色资源、生成性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众筹众创、汇聚衍生城阳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库。
(五)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开展普及性创客教育。开展3D打印、机器人、编程等普及性创客教育,构建创客教育生态体系。普及学校创客空间建设,实现校校建有创客空间。推动创客活动中心建设,拓展学生创客活动的空间。加强创客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解决创客师资紧缺问题。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人工智能、编程教育、创意智造、机器人教育、STEAM 课程等创客教育资源,结合工匠精神、劳动课程、德育课程,着力打造创客教育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教育向纵深发展。继续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活动,逐步将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在全区各学校铺开,让全区学生都接触到人工智能基础知识。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人工智能相关竞赛活动,引导有志从事人工智能的学生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学科相关知识。在职业教育开设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专业,为人工智能产业输送合格基层工人。
拓展创新人才升学渠道。制定政策保障在人工智能、编程等领域具有特别天赋的学生能够升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业,大力引进优秀辅导资源对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竞赛辅导,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相关竞赛,为学生争取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充分联动、同向发力,建立城阳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负责研究协调、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重大问题。加强统筹规划,将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和战略重点纳入重要民生实施工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鼓励街道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政策保障
制定保障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政策,对重大项目实施全区统筹。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等参与教育信息化2.0建设。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将教育信息化2.0建设和应用相关指标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制定扶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培育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环境。
(三)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各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信息化资源配置、优质网络课程建设、运行维护和技术培训等。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补贴,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四)完善服务体系
完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完善服务方式,满足教育的需求,创建“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