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北京召开“好房子”暨“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论坛。同时由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主办,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社和中建壹品物业运营有限公司协办的“好房子 好物业”论坛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城阳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赵强受邀参加论坛,并以《构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好的物业服务》为题进行演讲,主要从“以红色物业为引领,夯实好服务基础”“以营商环境为依托,激发好服务动力”“以监督管理为抓手,提供好服务保障”“以民心工程为突破,提升好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分享了城阳街道为人民群众提供好服务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模式。
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的“好房子”暨“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论坛(全国“好房子”建设推进会)系列论坛活动之一,也是行业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倪虹部长提出的“建设好房子 提供好服务”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交流研讨为“好房子”提供“好服务”的思想盛宴。
住房城乡建设部及北京、天津、贵州等部分地区城市物业管理行业主管及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北京市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等近200人参加论坛。论坛由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刘寅坤主持。
近年来,城阳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打造舒适和谐的营商环境,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强化物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担当,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同时,积极发挥社区作用,推动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为居民营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以“红色物业”为引领
夯实“好服务”基础
一是推行“支部建在物业上”。将党组织建设延伸至基层,使物业服务企业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服务居民。累计成立物业服务企业党支部60个、覆盖率达100%;成立87家商住小区党支部;创建省、市、区级物业服务企业党建示范点29个,荣获市级及以上“红色物业”星级服务单位3家(省级1个、市级2个)。
二是实施“物社党建共建”。联合城区管委会、派出所、城管等职能部门在36个城市社区全面推广,实现社区治理与物业服务深度融合。目前,物业、社区结对率100%,每年开展各类文化类、议事类、服务类活动约180余次,荣获市级“美好家园”、儿童友好项目及园林式居住单位等荣誉称号小区6个。
三是打造红色业委会。成立专班,加强业委会组建覆盖力度,年底前业委会覆盖率将达到70%以上。今年重新修订下发《关于规范商住小区业主委员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强化党建引领,严把候选人资格,强化公共收益监管,落实“三公开”制度,开展以“党建引领红色业委会与基层治理融合共进”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不断推进业委会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街道37个业主委员会171名成员中,党员108名,党员占比达63%,有效促进了物业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党建工作与物业服务相结合,推动了物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营商环境”为依托
激发“好服务”动力
一是建立街道班子成员“1+3”联系制度。即每个街道领导联系1个物业公司、1个物业小区、1个业委会,坚持“一线办公”,直接深入物业公司、小区、业委会等一线单位,实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街道通过“周一看城管”马路办公会,安排城建办、市政办解决小区内及周边道路破损维修问题10余个。
为表彰先进和解决物业企业资金问题,街道建立“红色管家”奖励制度,并出台红头文件确立,对“红色管家”创建示范单位每年发放奖补资金不低于5万元,近年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200余万元。同时,加强对优秀物业服务企业的表彰力度,近几年来,共有4家物业企业在全街道“道德模范”评选中获得诚实守信模范。
二是搭建物业社区沟通桥梁。打造了“物业联席会、物业沙龙、物业大讲堂”三个平台。其中,物业联席会是物业企业与社区、业委会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会议,旨在共同探讨物业管理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物业沙龙可以让物业企业齐聚一堂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提升管理水平。物业大讲堂则是一个培训平台,邀请专家授课,提升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技能。提升了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提高了服务居民的技能本领。
三是深入推行“人员、活动、场所”三方面物社联动。鼓励社区开展活动时充分考虑物业、居民需求,互动互通。例如,在社区举办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时,邀请物业公司参与策划和执行,同时邀请居民积极参与。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有效促进了物业企业与社区、业委会等各方的紧密合作,也让一些大型物业企业牢固扎根城阳。
以“监督管理”为抓手
提供“好服务”保障
一是探索建立物业行业末位淘汰机制。街道物业办、居委会、业委会共同负责对物业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对于连续三次排名靠后的物业公司,将进行约谈和通报,对拒不整改或敷衍塞责的公司,将向上级职能部门申请行业信用扣分。如果物业项目年度行业信用扣分达到10分,将依法启动业主大会解聘、选聘物业公司的程序。近年来,共末位淘汰物业企业13家。
二是加强对物业企业的巡查力度。每周通过居委会交叉检查的方式进行,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此外,每季度发布一次“红黑榜”,让物业公司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励他们改进服务质量。
三是探索完善物业经理“负责制、接待日制、轮训制、挂职制、公示制”五项制度。物业经理“负责制”就是明确物业经理10项主要职责,按照每项职责确定分数,对于考核达不到80分的物业经理,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全街道通报,第三次给物业公司发函建议解聘,并不得在全街道范围内重新任职;“接待日制”就是结合全街道开展的“逢四说事”活动,要求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必须参与接待活动,召开座谈会及时倾听业主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处置情况;“轮训制”就是对当月投诉量排在前三位的物业小区经理,集中到街道物业办接受轮训,从如何接待、受理、回复、回访等细节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直至投诉量下降;“挂职制”就是物业公司经理到社区挂职居委会主任助理,每周一列席社区“两委”会议,及时沟通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公示制”就是在楼道内或是通过居民群公示物业经理、社区主要负责人、网格员电话,做到有求必应,快速反馈,改变居民传统投诉方式,切实把居民当家人,把社区当家建。
以“民心工程”为突破
提升“好服务”质量
一是抓为民服务“关键小事”。鼓励物业企业关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每年每个小区至少提出10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关键小事”,并在小区内进行公示。年底,街道将对这些事项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物业服务真正贴近居民需求。截至目前,已累计做好“关键小事”1400余件次。
二是创新开展“熟人社区”建设。制定《城阳街道“创建熟人社区”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创熟”社区推进会6次,启动“睦邻楼道”和“门面工程”建设,全面优化邻里关系和小区整体形象。
三是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与物业管理提升“一体化”。1.超前谋划,加强管控, 精心组织,始终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夯实小区改造制度基础;2.广开渠道,倾听民意, 主要从改造前尊重居民意愿,改造中发挥居民参与作用,改造后请居民点评监督等事前、事中、事后“三大关键节点”引导群众参与方案制定并接受监督,让居民群众当主角;3. 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公开公示、坚持样板引领、坚持科学施工、坚持多维督导、整改。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建设让群众信得过的工程。同时,建立老旧小区改造后的长效托管机制,部门联动定期组织“回头看”,引入专业物业企业进行管理,提供优质物业服务,扎实做好老旧小区管理“后半篇文章”,确保改造到位、托管到位、管理到位。通过以上措施,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近年来,共先后启动并完成3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群众满意度都在 90%以上。2023年底,居民投诉率同比下降2.3%,居民满意度提升2个百分点,是全区8个街道+高新区唯一实现投诉总量下降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