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
文件解读
解读人:城阳区残联理事长 朱杰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十三五”期间,城阳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积极探索残疾人工作新方法,不断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全力打造“阳光暖心”服务品牌,无障碍环境明显改善,关爱帮助残疾人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有效改善了残疾人民生、有力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十四五”时期是城阳区建设湾区都市活力城阳、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向着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结合上级要求,立足城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编制相关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城阳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规划》编制的目的
为进一步保障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人事业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残疾人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团结带领残疾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城阳区残疾人工作实际,编制了《城阳区“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
三、《规划》编制的依据
主要依据国务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国发〔2021〕10号)、《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鲁政字〔2021〕156号)和《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省《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鲁残工委办发〔2021〕2号)。
四、《规划》编制的过程
一是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编制规划工作的领导,制定规划编制方案,明确分工和时间节点,召开编制工作部署会,全面安排编制工作,保障规划工作开展。二是全面启动编制工作。聘请民生保障、教育就业、宏观经济、卫生健康、社会舆情等方面5位专家组成规划编制专家委员会,参与规划编制咨询和研究,对规划进行评审论证、风险评估研判。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初稿。征求残工委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建议,通过城阳区政务网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围绕残疾人工作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矛盾,深入分析我区残疾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4次意见建议收集和2次专题会议,历经5稿,形成初稿。四是组织专家评审。召开专家评审会,邀请5位专家审阅了规划初稿,采取了书面、座谈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逐项进行修改完善,并经城阳区七届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残疾人获得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活品质得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努力为湾区都市活力城阳建设做出贡献。
1.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
2.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文化体育有较大发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3.无障碍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参与更加广泛和深入,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更加完善,残疾人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
4.残疾人基础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六、《规划》提出的主要发展任务
《规划》提出的主要发展任务包括: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康复服务供给质量、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机制、提升残疾人素质、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残疾人法治建设、深化残联组织改革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方法等8项重点任务,并对各项发展任务提出总体要求及具体目标。
七、《规划》的亮点特色
一是瞄准需求,聚焦服务精准化。笃定高质量康复理念,构建常态化残疾综合预防机制。创新模式,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打造“康复服务圈”。瞄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构建“面广、专业、多元”的康复服务。把牢“赋能+赋岗”就业方向,多渠道多形式促就业创业。完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开展“共享阳光”就业工程。加强辅助性就业机构规范化建设,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运用“互联网+”,开展就业援助,扩大就业规模。按照“以培促就”理念,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培树创业典型,扶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
二是改革赋能,聚焦组织网络化。加强残联组织服务网络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发挥残协作用,利用网格员力量,实现服务全覆盖。加强专门协会和服务机构建设,壮大全方位助残力量。整合志愿者服务队伍,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驿站走进服务机构。
三是融合共享,聚焦保障平台化。坚持融合理念,整合资源,在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处“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升级心理关爱平台、阳光心灵驿站建设,丰富智慧心理APP,多渠道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承办各类赛事,鼓励开展“残健融合”群众性活动,打造文体融通平台。加强高水平运动员发掘培养,积极组建残疾人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推动残疾人康复、文体深入开展。
四是项目思维,聚焦管理标准化。以康复大学落户青岛为契机,打造康复产业高地。探索建立康复产业综合体,开展智能康复器械研发。探索出台吸引高科技康复人才政策,推动康复服务产业化。搭建防康预防平台,建立全生命残疾综合预防和康复体系。紧盯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工作标准化,推进《自闭症儿童康复标准化体系》,构建“医疗+康复+教育”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创新信息公开共享机制,形成集查询、公开、宣传、共享为一体的服务标准信息“数据湖”,建设智慧平台。
五是品牌引领,聚焦工作法治化。推动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协商工作机制,依托残疾人法律援助平台,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大残疾人普法宣传,营造扶残助残浓厚社会氛围。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着重消除残疾人在信息、消费、终端消费服务与等方面的障碍。推进建设无障碍督导队,督导促进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强化法治思维,优化规范现有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完备残疾人基本服务保障制度体系。
政策咨询联系具体科室:区残联综合科,联系电话:0532-58711585